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蛋形黑陶壺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藏《蛋形黑陶壺》(館藏編號76-00176),盤口,口沿較薄,並略為外敞。扁腹,狀似橫放的蛋形,器身裝飾由上而下線條劃文,以三條線為一組,由右而左共間隔裝飾九組。有一高圈足,足上刻有橫環形線條裝飾。 黑陶始於新石器時代,在龍山文化和屈家嶺文化中最為常見。將中性黏土,經過淘洗、捏練,再置於蔭處讓它陳腐後才拿來使用;此時陶土顆粒會變得細膩均勻,而且顆粒周圍產生大量膠質薄膜,這種泥料加工時可使坏泥獲得良好的可塑性和成型穩定性。在龍山文化中,大部份的黑陶器坏都是以快輪製成,因此坏體均勻細薄,成型後再精心修刮,加上裝飾便入窯高溫燒製。在窯燒最後階段,再以濃煙薰翳,使陶胎滲透大量的炭粒,成為黑陶。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漢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