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如意頭二胡》(館藏編號82-00274)。 二胡始於唐朝,稱「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一種中國傳統拉絃樂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弓絃樂器(擦絃樂器)之一。 二胡包括琴身(包括琴桿、琴筒、琴托、皮膜、音窗)、琴弦系統(包括琴弦、弦軸、千斤、琴碼、音墊)和弓(包括弓魚、弓桿、弓毛)。 琴桿是二胡的支柱,亦是軀幹,立於二胡正中,穿過琴筒、琴托。通常把紅木(硬木)視為上品,烏木次之,其它木材再次一等了。琴桿最上端為琴頭,較普遍的式樣為流線型向音窗方向彎曲,末端張濶,飾以象牙片或骨片,也有俗稱「雲頭」的迴紋形、俗稱「龍頭」的囚牛型及其他造型,某些琴頭的形狀可反映二胡的生產地。琴頭以下為弦軸孔,開弦軸孔的一段琴桿為方柱體。琴桿下端為一方形榫頭,比琴桿細,下接琴托榫孔。 琴筒為二胡的共鳴體,由多塊木片以花膠膠合 併而成,有多種外形,其外形通常與內腔相同或相似,可影響音色及音量:圓形、六角形、八角形、前八角後圓(皮膜為八角形,出音口為圓形,又稱方圓)、扁圓形、扁前八角後圓(又稱扁八) 本件二胡烏木琴桿,雲紋頭,琴筒為六角形,蟒蛇皮膜,端正典雅,為常見二胡式樣。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