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京胡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京胡》(館藏編號82-00273)。 京胡,弓弦樂器。早期有「胡琴」、「二鼓子」之稱。京胡從徽戲中的徽胡發展而來。現在婺劇中的徽戲仍使用徽胡。清乾隆末年(1785年左右)隨皮簧腔的發展逐漸形成,是京劇、漢劇的主要伴奏樂器之一,故得名。 京胡的琴杆和琴筒採用紫竹、白竹或染竹製作,琴桿一般有5節,第一節和第二節有弦軸,最後一節插在琴筒中,琴杆在琴筒中的段開有長方形對穿的孔,成為琴筒的復共鳴部分。琴筒一端開口,另一端蒙上蛇皮。音色清脆而嘹亮。 早期京劇流行高調兒,遂縮短琴杆,縮小琴筒,有的還蒙上蟒皮,用軟弓拉弦。19世紀以後才開始出現硬弓,使京胡的發音更剛勁、嘹亮。20世紀初,京劇演員講究行腔圓潤,不斷降低音高,為之伴奏的京胡的琴杆、琴筒隨之加長。 本件京胡紫竹琴桿5節,弦軸為木質,軟弓,為標準京胡形制,保存良好,能正常演奏。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民國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