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玉澗鳴泉」琴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玉澗鳴泉琴》(館藏編號79-00354)。琴起源極早,《禮記》謂:「昔者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根據可考的圖像資料研究,唐宋的琴式大概有七種,分別被命名為伏羲式、神農式、鳳勢式、連珠式、師曠式、子期式和仲尼式。其中以仲尼式最為普遍,它的特點是項腰內收、七絃、十三徽、右手彈奏、上寬下窄、龍池和鳳沼皆呈長條形。結合實物和文獻記載,唐琴一般較圓潤,宋琴則較扁平修長;所謂「唐圓宋扁」是也。宋代製琴技術有重要發展,明曹昭《格古要論》謂:「宋時置官局製琴,其琴俱有定式,長短大小如一,故曰官琴。」 此琴「玉澗鳴泉琴」據知造於南宋孝宗淳熙二年(西元1175年),明武宗正德三年(1506年)由南昌修真子重修。此琴木胎,白玉雁足,象牙軫子,面底係深褐色漆並有流水斷紋及冰裂紋;琴底上、下的兩個音孔是長方形,上音孔即龍池上方,刻隸書「玉澗鳴泉」四字。池兩側分刻楷書銘文:「二氣中涵,五音內蘊。蜀桐楚梓,合而成韻。」池下方有邵書稼跋,計72字,記述此琴來歷及其音質。要言之,此琴形制輕巧優美,琴面弧度扁平,由額至肩、肩至腰、腰至尾的三個部分比例適度,確有宋琴的時代風格。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南宋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