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歷史博物館藏《三鑲玉如意》(館藏編號07009),本件三鑲玉如意,紅木如意座,首腹趾的橢圓形茜牙鑲框中,分別鑲浮雕桃實、佛手、石榴之白玉各一,寓意多福、多壽、多子。柄中隆起,柄面光素。做工精细。 本件係1956年撥交之三鑲玉如意。如意為象徵吉祥的傳统藝術品,清乾隆時期最為流行,由笏和搔杖演變而來。如意原本係用來抓背、搔癢的搔杖、癢耙仔,多以竹木削製,又稱「不求人」,柄端作手指形,用以搔癢,因「可如人意」而得名,亦有柄端呈心字形的。多以骨、角、竹、木、玉、石、銅、鐵等製成,長三尺左右,古時持以指劃,和尚宣講佛經時,也持如意,記經文於上,以備遺忘。近代的如意,長不過一、二尺,其端多作靈芝形、 雲形,然取其吉祥之意,多供玩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