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行書七言聯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行書七言聯》(94-00202), 王文治用筆輕重適宜,濃淡相間,疾與遲之掌握,動與靜的結合,秀致有勁猶。釋文:「嘗?詠春閒?竹。每因懷古坐當風。集禊帖奉臨川宗老先生公祖正之。弟文治。王文治印。□□。柿葉山房。」王文治 (1730—1802),字禹卿,號夢樓,丹徒(今江蘇鎮江)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探花,官至翰林院編修、侍讀,後又任雲南姚安知府,罷歸,遂絕意仕途。王文治工詩文,善書法,與姚鼐交誼深厚。與梁同書被視為帖學大師,並稱為「梁王」。早年習書從前輩笪重光人手,受其影響頗深。楷書師從褚遂良,行草書則學自《蘭亭序帖》和《聖教序》。中年以後改習張即之。除笪、董二人的影響外,王文治中年以後潛心禪理,對於有關佛經的書法尤其用心關注。為魏清德舊藏書畫之一,日治時期臺灣文人魏清德的舊藏書畫文物,由其四個女兒魏美婉、魏豐珍、魏秋婉、魏淑順,以及孫女魏如琳、孫子魏拙夫在2005及2007年分別捐贈,共計327件,年代上,由明清時期到近現代的水墨、書法作品,書畫家則包括了中國、日本、臺灣及韓國。所收藏的書畫仍以「傳統」風格為主。在他的書畫收藏中很多是同時代中、日書畫家的作品,也呈現出日治時期,中、日、臺書畫界人士的往來交流活動。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