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箭頭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箭頭》(館藏編號h0000352),各式箭鏃,戰國晚期,民國二十五年在河南輝縣琉璃閣甲墓出土。矢鏃是箭鋌最頂端的鋒刃,當時的刃鏃,以三角形刃最為盛行,也有三角星芒形的狹刃鏃,中間的脊長短不一。在古代箭亦稱矢,屬於搭在弓或弩上發射的兵器,也是唯一的運程武器。最初的箭只是削尖的樹枝或竹子,後來用石塊或骨、貝作箭鏃,安在箭桿頭部;為保持飛行方向,在尾部裝上羽毛。銅出現後,箭簇改以金屬製,種類隨之增多。三角翼雙翼簇,後鋒鋒利。至西周,中原地區仍以雙翼鏃為主流,與商鏃比,翼面後鋒漸漸不再鋒利,從三角翼變為條狀翼,並逐漸加長,至春秋早期,兩翼出現收削的趨勢。春秋之前的青銅鏃基本都是雙翼扁形鏃,春秋中期開始,斷面變為三角形三刃鏃並且盛行,逐漸淘汰了兩翼型的銅鏃。戰國,翼面越來窄小,截面為三角星芒。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春秋中期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