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矛形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矛形器》(館藏編號h0000342),此器為民國二十五年河南輝縣琉璃閣甲墓出土,年代約為春秋中晚期。此器被歸為矛,但形似劍,前鋒較尖銳,脊突起,且有血槽,後部有菱形薄格,橢圓形骹,近格處正背兩面各有一圓形穿,兩側各有一斜刺,骹口有橢圓形唇邊。矛的主要功能是刺擊,由矛頭,柄和柄末端的激組成,它與戈、戟、殳、弓、矢並列為「五兵」。矛的出現在槍之前,和戈一樣年代久遠,是戰車士兵的主要裝備。春秋時期的矛,按其用途分為步兵使用的酋矛或戰車士兵使用的夷矛兩種。以2至3米長者最能適合各種身長者靈活使用。周朝酋矛柄長二丈,是步卒使用的兵器,夷矛柄長二丈四尺,是戰車上使用的武器。當時的矛頭多為青銅質,但形制開始從凸脊扁體雙葉形趨向三葉窄長稜錐形,前鋒更加銳利,刺透力增強。銎部有穿孔,使矛頭能更牢固地安裝在柄端。矛杆長度一般為270-290厘米。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春秋中期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