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蟠螭紋甬鐘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蟠螭紋甬鐘》(館藏編號h0000328),原名「甬式編鐘」,民國二十五年河南輝縣甲墓出土文物。出土時有八件,較大的四件藏於本館,編號為h0000326、h0000327、h0000328、h0000329,另四件藏於深圳市博物館。館藏四件形制相同,為一般的甬鐘,鐘的兩面皆有紋,篆部飾三角幾何紋,有枚,鼓部飾以相背的變形蟠螭紋,其中較粗的線條中填有三角幾何紋。器身皆有藍綠銅銹。中國青銅鐘的出現可早至商晚期,其用途極為廣泛。一般主要是用作為宗廟祭祀與宗族宴享時的樂器,亦用於軍中,或如同一般容器類禮器,於其上鑄銘專以記功蹟。在禮樂制度中,編鐘的數量與懸掛方式依貴族階級而各異,有定名位的作用;古代天子樂器四面懸掛,猶如四面有牆,謂「宮懸」;諸侯去其南面而作三面懸掛,稱「軒懸」或「曲懸」;大夫則作左右兩面懸掛,稱「判懸」;士僅作東面或階間懸掛,稱「特懸」。由於西周時代的鐘多是成套的,且構成一定的音階,所以據其編次相連之意,或稱為編鐘。鐘的一般形制為鐘體作兩側尖銳的扁體,橫截面近於葉形或稱合瓦形,口沿中間內凹,呈弧狀(鎛例外),中國青銅鐘無鐘舌,是用木棰敲擊或木柱撞擊發音部位來發聲。鐘的形式有「鐘」、「鎛」之分。鐘又可分為「甬鐘」及「鈕鐘」二型,是以其懸掛部位有甬、鈕之異來區分。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春秋中期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