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豆》(館藏編號h0000312),此豆為有蓋,器蓋以子母口相合,蓋頂有一六柱鏤空式捉手,可反置為盤,附耳外彎,深腹,短柄,圈足,柄與圈足交接處有四菱形孔。器腹飾蟠螭紋,以一道凸弦紋隔之,器蓋近口沿處亦有一圈蟠螭紋。器腹有藍銹及修復痕跡。此器上的蟠螭紋,朱鳳翰稱此為「直角填充式變形蟠螭紋」,解釋「其結構仍是蟠螭紋之狀,但作直角形彎曲,相當於小龍軀幹的部位是一條陽文粗線條與並列的雷紋帶填充而成的,S形一端向內彎卷。紋飾間或夾以須角,始見於春秋晚期,流行至戰國早期」。民國二十五年河南輝縣出土。豆的器名已見於甲骨文,亦是器銘自名。銅豆本自於陶豆,始見於新石器時代,在商周時代陶豆仍是最常見的日用陶器。銅豆始見於殷代,通行於兩周,盛行於春秋晚期至戰國。豆是食肉器,盛菹醢器。菹為今日之鹹菜、酸菜,醢即為肉醬。豆的器形特徵,器腹如盤,圓底,腹下有長粗柄,柄下有圈足。豆的長柄與其下之圈足,在典籍中分別稱為「校」、「鐙」,《禮記‧祭統》:「夫人薦豆執校,執醴授之執鐙。」鄭玄注:「校,豆中央直者也,…鐙,豆下附也」。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春秋中期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