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圜盤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圜盤》(館藏編號館藏編號h0000291),此盤腹壁略斜曲,腹極淺,腹身作扁平狀,口略外侈,附耳接於腹下部,外卷呈直角,下接三小扁蹄足,微外撇。有修復痕跡。民國十二年河南新鄭出土。盤之器名見於銘文自名,其器形的特徵是:大口、口沿平折,腹較淺,器體呈扁平狀,形似今日所用之盤碟。盤有耳或無,商至春秋盤多有圈足,戰國以後多去圈足。盤是盥器,即洗手用的水器,常與匜配合使用,以匜往手上澆水,下以盤承接洗過手的水。考古發掘出土的匜往往置於盤中。青銅盤早在二里岡上層期即已出現,而青銅匜則在西周晚期才出現,所以盤匜的配套亦在此以後。在此之前,並不見與盤配套使用的澆水器,推測應是以其它質料的器物為澆水器,或直接在盤中盥洗。至殷代已有少數墓中有盉與盤同出之例,至西周中期,盤盉則普遍地伴出,所以當時是以盉為澆水器,功用同於匜。西周晚期後,匜逐漸取代了盉,盤匜成為較固定的一套盥器。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春秋中期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