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鼒》(館藏編號h0000281),民國十二年河南新鄭出土。此鼒腹壁圓曲向底部內收,深腹,底圜凸,蓋微圜,蓋頂中央有一環型鈕抓手,近口沿處有四小環鈕,雙附耳,粗短蹄足。器腹紋飾以凸繩紋區分成三層,上中兩層皆飾蟠虺紋,下層為三角夔龍紋;耳飾蟠虺紋,並有獸首連結耳與器身,成獸首銜耳狀;蓋頂有四層紋飾由內而外,分別為渦紋、重環紋、蟬紋、蟠虺紋,環形抓手及蓋鈕則飾以獸首紋、簡化雙龍紋、三角雲紋;足飾獸首。全器佈滿銹斑,一耳已脫落。《爾雅‧釋器》:「鼎絕大謂之鼐,圜弇上謂之鼒,附耳外謂之釴」,所以「鼒」指有蓋之鼎。亦有稱「鼒」為小鼎者。鼎是殷周青銅器中數量最多,地位最重要的器類。除了當貴族們日常用品外,亦為宴饗、祭祀等禮制活動時的重要禮器之一,所謂「鐘鳴鼎食」,亦為宴饗、祭祀等禮制活動時的重要禮器之一,所謂「鐘鳴鼎食」,視鼎與鐘為禮樂重器之代表。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春秋中期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