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編鐘

跟編鐘有關的相片,共3張
跟編鐘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編鐘有關的相片,第2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編鐘》(館藏編號h0000274),民國十二年在河南新鄭出土。新鄭出土編鐘有兩組,但兩組都不完整,或早年被盜,或出土時失散之故,此批編鐘運台有三件,三件形制相同,皆為甬鐘,鐘面有枚,二面共有三十六個枚,篆部、舞部、旋部皆飾以竊曲紋,鼓部飾夔龍紋。器身皆有銹蝕痕跡。中國青銅鐘的出現可早至商晚期,其用途極為廣泛。一般主要是用作為宗廟祭祀與宗族宴享時的樂器,亦用於軍中,或如同一般容器類禮器,於其上鑄銘專以記功蹟。在禮樂制度中,編鐘的數量與懸掛方式依貴族階級而各異,有定名位的作用;古代天子樂器四面懸掛,猶如四面有牆,謂「宮懸」;諸侯去其南面而作三面懸掛,稱「軒懸」或「曲懸」;大夫則作左右兩面懸掛,稱「判懸」;士僅作東面或階間懸掛,稱「特懸」。由於西周時代的鐘多是成套的,且構成一定的音階,所以據其編次相連之意,或稱為編鐘。編鐘試奏俱備旋宮轉調的能力,能演奏採用和聲、複調以及轉調手法的樂曲,其出土例證古代中國音樂發展水準。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文化部典藏網
建檔單位文化部典藏網
作者
作者:
日期
其他: 春秋中期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