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鎏金銅佛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鎏金銅佛》(館藏編號92-00046),一尊立佛,後有背光,似火焰紋,一手向上持法器,一手向下指,線形衣紋,髮髻,具有北魏風格。其製作材料一般是以青銅、黃銅、紅銅或其他銅合金鑄造,表面鎏金的佛教造像,又稱鎏金佛像。金銅造像流行盛期大致在南北朝至唐代,以北魏至隋唐成就最高。鎏金又稱塗金,以金汞劑,就是金溶於水銀中形成的金泥,塗附在其他金屬器物表面,經烘烤或研磨使水銀蒸發、黃金保留的裝飾方法,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應用,並塗抹在銀器、銅器表面,加溫後水銀蒸發,金就附著在器物表面。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北魏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