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銀平脫鏡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銀平脫鏡》(館藏編號91-00005)金銀平脫是一種將髹漆與金屬鑲嵌相結合的工藝,製作時將金銀箔紋片粘貼在器物胎體上,然後用色漆在空白處髹塗數道,再經過反覆打磨,使金箔紋片與漆面平齊,這種使金銀花紋箔片與漆面平齊,又從漆面中顯露出來的工藝稱之為「平脫」,這工藝多用於木胎,但不容易保存,目前可見以銅鏡居多,本件的箔紋片已脫離,仍可見原來草葉形式具的設計。金銀平脫在唐朝之前就有,但在唐之時,才用於銅鏡的裝飾上。銅鏡自商朝出現,最鼎盛的時期要屬漢朝。銅鏡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也是精美的工藝品。最早是商代的祭祀的禮器,春秋戰國至秦時期,是王和貴族才能享用奢侈品,西漢末期民間漸使用,成為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唐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