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鎏金水禽形帶鉤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鎏金水禽形帶鉤》(館藏編號89-00651),此銅帶鉤以塊範法鑄成,整體造形為水禽,頸首彎曲成鉤狀,鉤首禽喙長過鉤體,水禽合翅站立,轉首作回顧狀。水禽除了長喙與翅膀稍以弧線區隔之外,表面沒有其他紋飾,通體鎏金,簡約素雅,腹底的下面為一圓柱形紐,屬於戰國時期小形帶鉤。 銅帶鉤從春秋晚期開始出現,在戰國時期廣為流行。「鎏金」是一種鍍金的技術,發明於戰國時期,因需使用火烤的方法,故也稱為「火鍍金」。「鎏金」作法是先把黃金加熱熔解於水銀中,使成為金泥之後,塗抹於器體表面。並使用炭火烘烤,至水銀完全蒸發後,黃金貼附於器體表面成為鍍金,古代稱之為「鎏金」。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春秋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