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米黃緙絲龍紋紗套袍》(館藏編號38607),本件為緙絲、紗,底色為米黃,形制上屬套袍。本件為米黃色龍紋緹花絲綢圓領、馬蹄袖,為清朝之服飾,應為清末民初之文物。緙絲是一項歷史悠久,織法特殊的絲織工藝,與一般通經通緯的織造方式不同,它是以簡單的平紋木機,採通經斷緯的方法織造。「緙」字之義,在梁顧野王所撰《玉篇》(書成於543年)中稱為「織緯」,也就是畫面的構成全賴緯線的變化,織出的圖案正反兩面皆同。由於不同顏色緯線所織成的圖形彼此不相關聯,因此會在圖案形狀周圍留下鋸齒狀的空隙,所以緙絲又稱為「刻絲」。 本件為民國70年由王世奎先生贈與本館典藏。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