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布袋戲木偶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布袋戲木偶》(館藏編號35447)。雜角,凡無法歸類於生、旦、淨、丑,造型奇特的神仙、佛道、妖靈、鬼怪以及動物都歸於此類。此件戲偶藍髮過腰,兩鬢處束髪,藍眉,眼窩深陷,雙眼呆滯圓瞪,眼下有皺紋,鼻旁兩撇短鬚,嘴角下唇,髖骨凸出,兩頰凹陷,身著酒紅色右衽衫,下身為米白長裙,左右開衩,下緣繡製一排4株閃亮紫紅色桃樹紋,下襬縫製白色毛邊。翻開外袍可見棉麻質布腿及黑靴,右腳殘。 布袋戲是以人的雙手、巧手來演出與操作的表演。古典布袋戲在明末清初隨著閩南一帶泉州、漳州、潮州的移民來到臺灣而大放異彩。傳統布袋戲的角色大致以平劇的「生、旦、淨、丑」為主。1954年「新興閣掌中劇團」團長鍾任璧和編劇吳天來合作推出「大俠百草翁」一劇,連演16年,因其劇偶造型與演出型態已跨出傳統布袋戲的範圍,被認為是最早出現的金光布袋戲。它和傳統布袋戲有很多不同之處,最明顯的是戲偶的不同,造型新潮多變,且尺寸愈增愈大,其中戲偶很多是臺灣偶師創製的。本館1978年購入47尊金光布袋戲偶,大致都是早期的刻工。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民國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