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布袋戲木偶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布袋戲木偶》(館藏編號35416),本件戲偶大頭凸額,後腦束一小辨,細眉,笑臉,雙頰各有一紅色小點,身著粉紅色花瓣型長袍,橢圓形藍色腰頭,胸前及兩袖加縫白色毛邊,花瓣型下襬飾紫色及綠色毛邊,前外裙門正中下襬飾貼布挖雲花葉紋,外袍翻開可見白色布腿及黑靴。丑是戲劇中的甘草人物,或稱七卻〔缺嘴(兔唇)、憨童、黑賊仔、人相(人上)、殺手頭、臭頭、大頭〕即七種低下之人等,以及狹義的丑角和笑角,大約都是滑稽、突兀、憨直、嘻笑,以及笑裡藏刀或常見笑於人的殘缺露醜者。 布袋戲是以人的雙手、巧手來演出與操作的表演。古典布袋戲在明末清初隨著閩南一帶泉州、漳州、潮州的移民來到臺灣而大放異彩。傳統布袋戲的角色大致以平劇的「生、旦、淨、丑」為主。1954年「新興閣掌中劇團」團長鍾任璧和編劇吳天來合作推出「大俠百草翁」一劇,連演16年,因其劇偶造型與演出型態已跨出傳統布袋戲的範圍,被認為是最早出現的金光布袋戲。它和傳統布袋戲有很多不同之處,最明顯的是戲偶的不同,造型新潮多變,且尺寸愈增愈大,其中戲偶很多是臺灣偶師創製的。本館1978年購入47尊金光布袋戲偶,大致都是早期的刻工。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民國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