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歷史博物館藏《漢龜紐銅方子母印》(館藏編號10407),古代銅印,方形,上有小洞可供穿戴,依其形制應為龜紐,子母印型,母印印文四字,為「征不侵印(回文)」;子印印文三字:「征君孟」。 「璽印」,起於東漢,盛行於魏晉六朝,是大小兩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人印腹空,可以合宜地套進一方或二方小印,形成母懷子的形狀。也有套進一方兩印(如右欄「郭意」印)成一組三方的。在一方印章的體積中,兼備了幾方印的使用價值,古代印匠的工藝水平由此可見。 璽印,《釋名》解釋為:「璽,德也,封物使可轉德而不可發也。印,信也。所以封物為信驗也。亦言因也,封物相因付。」先秦前,璽、印是一物。秦始皇後,只有皇帝印才可稱「璽」。官吏及一般人稱「印」。印有官印和私印,作為官府書信往來和私人交往的憑證。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