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萬象回春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萬象回春》(館藏編號34523),為沈也男剪紙作品之一;此作以具有吉祥寓意的圖像組成,表現迎春的年節喜慶之意。作品中的白象背馱水仙寶盆,白鴿環繞飛舞,滿地是盛開的水仙花,古人以象為吉祥,象字又兼有「景象」的含義,故傳統吉祥圖案常畫象馱寶瓶,瓶與「平」同音,以示「太平有象」;又以白象馱一盆萬年青或卍文字,象徵「萬象更新」。此作之白象背馱水仙,水仙是新年盛開的傳統年花,帶有吉祥如意的意涵,白象水仙則取「萬象回春」之意,表示一元復始,欣欣向榮,加之以飛舞的白鴿,寓意「和平」,祈願嚴冬過後,大地復甦,萬象生機,一切和平順利。 剪紙是傳統工藝美術之一,是中國舊時社會民間一種祈求吉祥納福的象徵,頗能展現常民文化性格。隨著時代的推演,剪紙從民間婦女普遍從事的民俗活動與應行事務,後發展出豐富多變的剪貼襯各類技法,甚至將文人雅趣帶入其中。然而,剪紙藝術何時傳入臺灣,因文獻資料的不足與缺乏重視,已無從考證。臺灣早年雖有剪紙藝人,但都只為應景之用,真正的推廣是起源於當年陳輝(1929-)在主持國防部藝工大隊時所培養的一批剪紙人才,沈也男即為其中之一。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