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鳳凰

鳳凰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鳳凰》(館藏編號34521),為沈也男剪紙作品之一;鳳凰是《山海經》神話傳說中的神鳥,為羽蟲中最美者,飛時百鳥相隨,為鳥中之王,象徵祥瑞,成為民間藝術喜用的傳統吉祥紋樣。根據《爾雅‧郭璞注》鳳凰造形為「雞頭,蛇頸,燕頷,龜背,五彩色,高六尺許」,鳳凰紋飾常依此為據而構成。此作剪繪單鳳,鳳首有如雞頭,細頸似蛇,背羽紋飾如魚鱗,尾部線條優美,回繞至頭部,雙足特別拉長,剛勁有力,呈現細緻典雅的華貴樣貌。 剪紙是傳統工藝美術之一,是中國舊時社會民間一種祈求吉祥納福的象徵,頗能展現常民文化性格。隨著時代的推演,剪紙從民間婦女普遍從事的民俗活動與應行事務,後發展出豐富多變的剪貼襯各類技法,甚至將文人雅趣帶入其中。然而,剪紙藝術何時傳入臺灣,因文獻資料的不足與缺乏重視,已無從考證。臺灣早年雖有剪紙藝人,但都只為應景之用,真正的推廣是起源於當年陳輝(1929-)在主持國防部藝工大隊時所培養的一批剪紙人才,沈也男即為其中之一。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文化部典藏網
建檔單位文化部典藏網
作者
作者:
日期
年代: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