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期待、基因、克隆

李明學(1978-)常以日常的現成物發想其創作,這件〈期待、基因、克隆〉亦不例外,它是藝術家蒐集市面上具有相似外觀的日常物件,以大與小兩種比例分類,分別佈置於兩面背對著的牆,兩邊物件的相對位置一致,鼓勵觀者比對兩者間的大小差異。 懸掛的燈飾、牆前的躺椅與角錐、可樂罐、棒棒糖、太陽眼鏡、防護面罩、量尺、帆布鞋、鍋子、撲克牌、牙膏、吸塵器、西瓜紋樣的球、板手、籃球與麥片盒等包含著人們在食、衣、住、行層面上的使用物件,以太陽眼鏡與帆布鞋為例,其尺寸的差異代表著孩童與成人身材的差異,但同款式的衣著則顯現某種品味與風格在社會上的延續。根據李明學自述這種差異,如同生物基因的複製,或者是家庭的影響;然而,相同外觀與不同比例的物件,並非如前例擁有同樣的功能,舉不同大小的量尺、鍋子、板手與角錐為例,前三者的縮小版或許是孩童扮家家酒時模擬的玩具,而小角錐相較於大角錐的警示作用則為可能是玩樂時的假想障礙物。 李明學蒐集日常物件並加以比對、放大、縮小及展陳,表達外觀複製的物件背後,是一連串行為模仿、文化認同的傳承與商業考量等多重脈絡,彷彿人們複製物件的同時,物件也複製著人們的意識尺度。這件作品曾於「爸爸寶貝」(2022)展出。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李明學
  • 日期
    年代: 2022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桃園市立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