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節臨衡方碑

此作臨摹部分《衡方碑》,鈐印:「徐永進」(白文),款識:「節臨衡方碑,戊辰秋,徐一滌。」 1979徐永進書法的蛻變,得力於拜師吳雪帆專治碑學,吳老師教導他學習北朝魏碑《張猛龍碑》、《鄭文公碑》,也教他學習漢代隸書的《張遷碑》、《衡方碑》,開啟了不同於他先前只以王羲之、王壯為為主的帖學行書體系。 1986年徐永進通過臺北市立美術館書法展覽申請展,他隨即辭去已在銘傳商專任職三年的校長秘書職務,在家專業創作,為首次難得在北美館1989年的書法個展拼搏努力。個展前一年他把許多傳統碑帖一寫再寫,尤其他在魏碑與漢碑上痛下工夫,那些筆力雄強,氣勢豪邁的碑體如鄭羲下碑(鄭文公碑)、爨寶子、爨龍顏碑、三公山碑、楊淮表記、褒斜道刻石、張遷碑、衡方碑、石門銘等等碑刻文字,雄強古樸,有如繁華落盡,但見真樸,更契合他個人樸實的性靈。 這幅〈節臨衡方碑〉,就是他個展前一年正努力遍臨各大名碑的創作心路歷程的展現。《衡方碑》樸拙的體勢與《張遷碑》類同。它的隸書在橫畫的波磔上,沒有太大的粗細變化,即「蠶頭燕尾」不特別突出,也不刻意揚飛。徐永進在平正的行筆中,寫來平實無華,凝重沈穩,整幅結體縱長而寬博,氣概雍容闊綽,深具古樸拙味。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徐永進
  • 日期
    年代: 1988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桃園市立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