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奮翼

羅應良這件篆刻印屏為第2020年第38屆桃源美展書法類首獎,上面共鈐有十五方印,以及其邊款墨拓,和創作說明,釋文由上至下,由右至左,說明如下: 第一方印「魔佛」(朱文),下題曰:「西漢揚雄,『或問吾子而好賦』,曰:『然,童子雕蟲篆刻。』俄而曰:『壯夫不為也。』雖自謙之詞,然文字者,物像之本,貫道之器也。不深于道斯道,而有至焉者否也。是以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豈可不自強而自反也。」後鈐姓名章:「羅」(白文)、「應良」(朱文)。又題:「缶翁(1844-1927)詩云:『隻手徜扶金石刻,茫茫人海且藏鋒。』善哉斯言也,足以後人之效法。筆之於書,刀之於石,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因而致力於斯,作印魔佛一印是也。魔與佛一線間,若我成了魔,佛又奈我何。」 第二方印「無量壽」(白文),下題曰:「阿彌陀佛的壽命是無量無盡,且不可計算的。無量壽經云:『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 第三印「為五斗米折腰」(白文),其旁貼有題箋:「奮翼庚子九月,野人廬主羅應良篆刻。」後鈐姓名章:「羅」(白文)、「應良」(朱文)。 第四方印「野店雞號」(朱文) 第五方印「奮翼」(朱文),旁有題曰:「缶翁吳昌碩於印云:『夫刻印本不難,而難於字體之純一,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方圓之互異。』又曰:『千載之下人,而欲孕育千載上之意味,時流露於方寸鐵中,則四五文字,宛然若斷碑墜簡,陳列幾席,古趣盎如,不亦難乎!』此皆前賢對篆刻之論述,足為我輩學習。余夙習書印先素兩漢以迄於今,靡不窺究於斯藝也。必涉其流,探其源,融會貫通並??之無惑疑也。」 下又題:「奮翼謂振起鰓旁之兩鰭,文選宋玉(公元前298-222):『黿鼉鱣鮪,交積縱橫,振鱗奮翼,蜲蜲蜿蜿。』李善(630-689)註:『翼,魚腮邊兩鬣也。』猶奮翼多以喻人振奮而起也。」 第六方印「午倦一方藤枕」(朱文) 第七方印「知止以安人」(白文),周圍題:「春秋戰國的古文字,近年來在中國大量的出土片簡、帛玉、石璽印、銅器等,甚至帶有銘文之器物,不斷的發現,大多前人所難得,而終身不能見者。尤其戰國時期的文字,因時代有繁簡之殊,地域有禮法之異,神態各殊,體貌多變,炳煥光彩,今人驚嘆不已,無疑提供了研究書法及篆刻極為重要的學術價值。漸翁王壯為(1909-1998)先生,藝壇之耆儒,畢生對書法篆刻之研究,寢饋其中,無間寒暑,可謂勤矣。先生學識之博,考據之精,善述之富,近代無出其右,其尤致力於戰國古文字及簡帛之研臨,並自集為聯語,為尺幅,或錯綜異體為中堂,為橫批,每亦刊出,學者崇之,實乃書家之金鐵,後學之津梁也。」 第八方「野有蔓草」(朱文) 第九方「得自在禪」(朱文)周圍題:「鼎中翹楚,王子午鼎,觀其形體,取其筆意,融入印作,乃印外求印之體行。今刻得自在禪,壽同金石兩印,不在良莠而生勇氣,夫王子午鼎者,一九七六年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下寺楚墓中出土,王子午鼎是楚莊王之子,王子午的器物。其鼎寬體、束腰、平底、斜立式耳,口部有一周厚邊,器身周圍有六個浮雕夔龍作攀附狀,獸口咬著鼎的口沿,足抓著鼎的腰箍,使鼎在香菸繚繞中有升騰之感覺。鼎蓋作平頂微弧,有圜形鈕。蓋、頸、腹內壁均鑄銘文,腹銘八十四字,記述王子午作器之用途和歌頌自己的功德。優美之造型,精細的紋飾,浪漫奇詭的題材,正是楚國文化藝術的突出特徵。長篇銘文表達了對先祖的追思,敘說了王子午自己施德政於民的業績,並教育子孫須以此為準則。庚子年中秋夜。羅應良記。」後鈐姓名章:「羅」(白文)、「應良」(朱文)。 第十方印「飛黃騰達」(白文) 第十一方印「步步踏著」(朱文),旁有題文:「步步踏著,一種平凡的修行。有位和尚問法眼文益禪師:『在一整天的生活中,如何修行?』禪師答:『步步踏著。』此句話非常平實、很平凡,也很平淡,,跟其他驚世駭俗的禪語比起來,幾乎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是它對修行人也好,對普通人也好,應該是非常有用的。有人認為修行一定要躲到山裡去,其實修行就在腳下。」 第十二方印「壽如金石」(朱文),下有題文:「印外求印觀念之提出,始於晚清,最初的印外求印概念,是從印章之外的資料尋找新的創作素材和養分,來豐富篆刻藝術的表現形式。遂主要得於金石學範疇,例如古人的鼎彞壺爵,各種日用器物,兼具古文字的考證,以及文人繪畫等方面內容,這顯然是有侷限的,現代的印外求印開始涉及更加廣泛的藝術範圍。學習篆刻是一條漫長艱辛的路,要師古而不泥古,既有古人風格,又有自己的氣習。」 第十三方印「遙想公瑾當年」(白文) 第十四方印「瀞和」(白文),周圍有題文曰:「中國文字淵源流長,上自商周迄至於今,歷歲千數百矣。書體浩瀚如海,其深不可測,雖有生知之質,累世也難竟其業。然文字之沿革,一脈相承,雖不能窺其全貌,要之各適所好,朝夕臨習之,終有所成焉。漢魏時期文字之演變,其摩崖及石刻,以若篆若隸,險勁奇偉之書風,啟發了明清以來書法篆刻家,激其膽識,開其眼界,從而豐富了創作之領域。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命丞相李斯(公元前284-208)整理文字,罷其不與秦文合者,而別制小篆,圓淳瘦勁,所謂玉筋篆是也。李陽冰(唐人,生卒年不詳)後學之,其後篆書沈寂數百年矣。殆乎清代金石考據昌盛,及碑學之興起,一時篆隸書風賓彩紛呈,名家輩出,偶讀韓詩外傳,齊景公謂子貢曰:『仲尼賢乎?』曰:『聖人也,豈直賢哉。』景公嘻然而嘆曰:『其聖何如?』子貢曰:『臣終身戴天,不知天之高也;終身踐地,不知地之厚也。若臣之事仲尼,譬猶渴操壺杓,就江海而飲之,腹滿而去,又安知江海之深乎?』書印之道淵源流長,博大精深,無異於江海,吾輩當努力為之也。庚子九月羅應良又識。」後鈐姓名章「羅」白文、「應良」(朱文)。 第十五方印「阿彌陀佛」(白文) 右側大字篆書題:「始不垂翅,終能奮翼。」後小字再述:「奮翼乃喻人振奮而起也,漢賈誼〈鵬鳥賦〉云:『鵩乃嘆息,舉首奮翼。』《後漢書・馮異傳》:『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谿,終能奮翼黽池。』《周書·賀拔勝念賢傳論》:『及勝垂翅江 左,憂魏室之危亡,奮翼關西,感梁朝之顧遇,有長者之風矣。』庚子年中秋,野人廬主人羅應良集印。」後鈐姓名章:「羅」(白文)、「印良」(朱文)。 左側大字草書題:「雲霄奮翼非難事,道義持身不外求。」後落款:「野人廬主人於燈下舞刀弄篆,庚子中秋羅應良。」鈐姓名章:「羅」(白文)、「印良」(朱文)。 ----------------------------- 此印屏內容豐富,共鈐有十五方印,分三排,一排各五方印,右側大字篆書主題「始不垂翅,終能奮翼。」下方小字行草註釋,左側以草書題「雲霄奮翼非難事,道義持身不外求。」下方落款。印章鈐蓋方式錯落佈局,部分附有邊款墨拓,周遭配以文字。文字書體幾乎是行草書,有疏密大小之差異,以此加強空間佈局的變化,只有第一排中「無量壽」印下的文字為篆書。邊款部分多為文字,少部分為肖形,第一方印「魔佛」邊款肖形頗有創意,魔佛同形,分據兩邊,一黑一白,切合印章主題。 文字內容主要在闡述篆刻學,只有少數是直接解釋印章內容,而印學內容涵蓋篆刻文字源流、金石學、印外求印、近人學思,其中提到的書家有李斯(公元前284-208)、李陽冰(唐人,生卒年不詳)、吳昌碩(1844-1927)、王壯為(1909-1998)等等。「奮翼」一詞,典故甚繁,原指魚鰓旁的兩鰭,或指鵬鳥展翅,主要引申譬喻為人的振奮而起。整體來說,此印屏充分展現創作者的學思歷程,以及他對於自身篆刻藝術的期許。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羅應良
  • 日期
    年代: 202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桃園市立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