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司空圖詩品》之十三 :精神

黃羣英(1920-2019)這件作品是書唐代司空圖(837-908)《詩品》的第十三則「精神」,釋文為「精神。欲返不盡,相期與來。明漪絕底,奇花初胎。青春鶯鵡,楊柳池臺。碧山人來,清酒深杯。生氣遠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誰與裁。」落款:「司空表聖詩品之十三,甲午春,泮翁黃羣英九十有五書。」,鈐有姓名章:「泮翁九十歲以後作」(白文)、「黃羣英印」(朱文),引首章:「2014甲午,馬肖形」(朱文)。 這幅作品的用筆變化多端,部分字形風格近似南朝摩崖刻石《瘞鶴銘》,如「胎」字。在整體字形表現上,融合了真書、漢隸、篆書等字體,且筆法略參行書筆勢。線條以圓筆為主,以此統攝全局,故姿態變換自然,不因風貌差異而互相扞格,如最後的「與」、「裁」皆為真書字形,「與」字橫筆有隸法波磔,「裁」字戈部明顯有篆意。此作可謂黃羣英善取魏晉碑刻中多體融合的書寫精神,再以個人調性結合過往臨習的金石碑刻來創作。 「精神」之詩必須表現出極強大的生命力,因為它不是在描寫、模擬自然,而是情景交融,無窮無盡,與自然同化。如陶淵明(365-427)〈飲酒詩其五〉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物像與言語已經消融,人的精神性與自然生氣互為表裡,同臻化境,自然即我,我即自然。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黃羣英
  • 日期
    年代: 2014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桃園市立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