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觀禮

1986年11月30日,適逢中央民代選舉期間,流亡美國多年的許信良(1941-)計劃搭機闖關回臺,當時,才成立不久的民主進步黨發動群眾前往機場接機、聲援,卻在宣布許氏被禁止入境後,與大批軍警在機場高速公路上對峙,軍警更數度以水柱、催淚彈等方式,試圖驅散群眾。而謝春德於當時拍攝的〈觀禮〉,有別於〈自由的花朵〉一作關注於雙方衝突的當下瞬間,畫面主角是一對擁抱著的父子,他們正遠遠觀望高速公路上所發生的事件。特別的是,謝氏將該場對立視作一場「典禮」,也似乎是表達對臺灣民主歷程向前一大步的喝采與見證。 在謝春德的「桃園機場事件」系列作品中,該系列共八幅,攝影者以黑白反差、強烈的畫面對比效果與寫實風格,詳實且細膩的紀錄了該場臺灣代表性的政治示威運動。 70年代的臺灣鄉土運動與寫實風潮,在1980年代末期已逐漸進入末端,隨之而來的是「後寫實」風格的開端。而「桃園機場事件」系列作品拍攝時期正處於臺灣社會文化景象變動快速的時期,這些「紀實性影像作品」在當時不僅作為影像紀錄文件,在作品的呈現方式、手法、品質表現及印刷效果,都可被視為當時反射於物質或精神層面上的社會狀態的表徵。「桃園機場事件」系列作品後於2002年被收錄於謝春德攝影集《無境漂流》之中。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謝春德
  • 日期
    年代: 1986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桃園市立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