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石獅

跟石獅 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石獅 有關的相片,第1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獅子非中國本土所產的動物,其造像元素由中亞、印度流傳而來,傳到中國後其形象有鎮百獸與辟邪的象徵,而中國獅子文化是由狻猊及外來獅子的融合,並神化了牠的威力及形象。在臺灣常見寺廟門口前會置放石獅一對,左邊是公獅,右邊是母獅。位於慈祐宮前殿,有著對石獅,左邊的公獅蹲坐著且頭大胸寬之貌,耳朵偏小比例偏瘦瘦長長,體態略顯輕盈、活潑的樣態。前腳踩著繡球而立,張著嘴而且上下齒間相連結,下額、背部與尾部鬃毛捲曲,極具裝飾作用,前腿及腹部側身扭曲的肌肉線條,並有著明顯的雄性特徵;母獅前腳和小獅戲耍,搖頭擺尾,只有微微的露出舌尖,在腹部下面的球體代表圓融的精神與孕育生命的意義,這是極富有意義的象徵性表現。 公獅的座檯下刻有捐贈者的姓名與捐贈的時間,用此推算為清朝嘉慶年間的作品。在座檯下轉折之處,各有著叫做「吞角」的收頭裝飾雕刻,此圖有人稱之為「饕餮吞腳」或是「蟠虎吞腳」。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全國教師會
資料來源
慈祐宮宮誌
撰寫者
陳怡儒
貢獻者
創作者
慈祐宮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19/02/22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