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畫作由法蘭契斯可.特雷維薩尼(Francesco Trevisani, 1656-1746)的追隨者所作。特雷維薩尼出生於今斯洛伐克(Slovak Republic),逝於羅馬。其創作多為祭壇與中小型私人收藏作品(cabinet painting)歷史畫,亦是詩人。藝術家早年在威尼斯學習,先後跟隨安東尼.贊奇(Antonio Zanchi, 1631-1722)等人,亦受同時期畫家卡羅.馬拉蒂(Carlo Maratti, 1625-1713)影響。畫家承繼巴洛克強烈的明暗對比及戲劇性表現,但後期色調漸趨柔和,傾向洛可可風格。 耶穌受割禮典故出自〈路加福音〉第2章第21節,當耶穌嬰孩出生滿八日,便行割禮並命名。儀式起源記於〈創世紀〉第17章第9至14節,耶和華與先知亞伯拉罕(Abraham)立約,其與後裔男子皆須在誕生第八日受割禮,作為與神立約的證據,不為則非神的子民。 割禮的場景被架構於建築體內部,人群圍繞著中央正執行割禮的石質祭台,烘托出主要場景。本作整體偏暗色調,但畫家運用明暗對比,凸顯出有著白嫩身軀的耶穌嬰孩與托著孩子的聖母瑪利亞,她身著的紅裙與藍色外袍在人群中格外醒目,更顯示她在畫面中的重要性。而耶穌的父親約瑟在瑪利亞身側,兩人對面是一頭戴冠冕的長者,為執行儀式的專門人員(Mohel)。儀式周圍有兩名持長蠟燭的孩童,前景則有一位單腿跪姿少年,手捧黃金托盤,其上有兩個收置割下包皮的小型黃金容器,腳旁還放有黃金水瓶,此些物件象徵耶穌的純潔。 耶穌的割禮在《聖經》中並無詳細記述,且圖像約在十世紀才出現,並逐漸加入除耶穌、儀式人員等主要角色外的人物,亦與獻主節(Presentation of Jesus,亦稱為聖燭節)等耶穌幼年事件相關。本作加入約九位非主要人物,但透過構圖與明暗設計,使畫面在豐富之餘不致失焦。(李昀璇)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