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畫家威廉・范・艾爾斯特(Willem van Aelst, 1627-1683)在家鄉台夫特(Delft)習畫學成後,曾前往法國與義大利工作,續在佛羅倫斯任職托斯坎尼大公(Duke of Tuscany)斐迪南(Ferdinando II de’Medici, 1610-1670)的宮廷畫家。他在1656年歸國,定居於阿姆斯特丹,不但很快地成為炙手可熱的靜物畫畫家,也在形塑荷蘭花果靜物畫傳統上扮演重要角色。 本幅作品完成於艾爾斯特年方十七歲時,與另一件目前為私人收藏的作品原為一套畫組。由於本畫是目前所知艾爾斯特師成後最早的一件作品之一,因此在風格上與日後作品中的裝飾性、鮮豔色調、強烈顏色對比與光線效果有所不同。然而,在此卻已可窺見其成熟表現中所顯露的驚人細節、清晰線條輪廓,與色彩的巧妙搭配。畫中墨綠近黑的背景烘托出桌上自右向左尺寸由小漸大的深紅櫻桃、紫黑李子、兩個分別咬開露核與蒂頭朝前的粉嫩蜜桃。相對於平行畫緣的桌面與一字排開的水果擺設,桃子後方的青綠葡萄串與深綠葉片形成垂直中軸,形成穩固平衡的三角結構;於此同時,葡萄藤及果實造形裡大小不一的盤捲圓弧線條則為整體畫面增添活潑變化與韻律。幾近單一色調的背景雖然消抵了景深,然而帶有缺口裂痕的桌緣、自桌面半掛而下的葉片、呈現內裡果核果肉的桃子,以及葉片背面的莖幹等,都以微觀的方式帶出不同的空間層次。櫻桃與葡萄上的反光亮點凸顯出果皮的光滑飽滿,李子上的幾抹淡白則有如果粉般讓它顯得低調,而桃子粉中泛紅的漸層色澤則傳神地表現出絨毛般的細柔觸感,加之葡萄葉正反面的葉脈紋理與水珠的張力剔透,使得看似簡單無奇的擺設,實則處處顯露畫家對細節與材質特色的入微觀察與精湛掌握。在整體巧妙構思中,一隻停在粉桃上的碩大黑色蒼蠅尤其惹人注意;它在十七世紀荷蘭花果靜物畫的傳統中雖有寫實之意,但更多的時候卻是做為腐敗的象徵,暗示著人世與物質的短暫虛空,提醒追求靈魂的永恆,以免浪擲光陰,虛度人生。(于禮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