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一束水果

荷蘭十六世紀以來的政經、科學發展與社會變革催生了新的藝術贊助群與品味,讓原本宗教畫或寓意畫中的次要物件在十七世紀成為畫面主角,發展出多種靜物畫主題。獨創「奢華靜物畫」類型(Sumptuous Still-life)的楊.大衛.德.漢姆(Jan Davidsz. de Heem, 1606-1684)因對主題、構圖、光影與顏色的創新,成為十七世紀酬勞最高、並影響至深的一位畫家。 而在他的共同創作夥伴中,最重要的便是其得意門生——擅長花果結綵(festoon)靜物的兒子,亦即本畫作者寇爾内里斯(Cornelis de Heem, 1631-1695)。 掛在釘上的蔬果結綵在前方光源與幾近黑色背景的襯托下顯得尤其醒目。左右兩邊形體較大的水果框圈著中央嬌小的果粒;而玉米包葉、左右下方的苦橙、歐楂與葉片重複著相向的圓弧走勢,成為杏仁形框圈結綵的尖端收尾。大、小圓與橢圓的果實錯落間置,滿有韻律;而細枝形成的縱向弧線與S形線條添加了結構上的流暢感。水果的正面、側面、底部角度,及顯露內部果仁的設計,更展現出造形的多元變化。 整幅作品以偏暖的橘褐與黃為主調,上方緞帶、棗子與紅葡萄上的藍重現於下方的棗子與葡萄;橘黃、乳黃與紅粉則分佈在左右兩邊的杏子與桃子上;左下方的苦橙與右下方的歐楂讓橘褐色調兩相對稱。中央的葡萄與外緣葉片呈現綠色的深淺對比;紅色則點綴在草莓、葡萄與酸櫻桃上。這些相鄰的橘綠、黃紅、黃藍與紅藍等,成為鮮麗繽紛的視覺饗宴;而果皮上不同程度的反光所營造出的晶瑩剔透,飽滿光滑、凹凸不平、細茸、扎刺或乾枯等,則帶來不同的觸覺聯想。在這富裕豐饒中,過熟迸裂與被啃咬的果實、開始焦黃的葉片等,卻暗示了美好不再與生命短暫的道德警訊;在悅人眼目的同時,亦能兼顧雅俗共賞、寓教於樂之妙。 (于禮本)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寇爾内里斯.德.漢姆
  • 日期
    年代: 年代不詳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奇美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