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懺悔的抹大拉瑪利亞

法蘭德斯畫家尼可拉‧瑞尼爾(Nicolas Régnier, 1591-1667)受到老師范‧奴森(Abraham Janssens van Nuyssen, ca. 1573/1574-1632)與日後在羅馬學習卡拉瓦喬明暗對照法的影響,作品中常見精湛的光影表現。其畫作受到義大利侯爵與藝術贊助者朱斯提尼安尼(Marchese Vincenzo Giustiniani, 1564-1637)的青睞,成為此侯爵的重點收藏。 抹大拉瑪利亞(Mary Magdalene)是基督教傳統中的著名女子,她在藝術與文學中最為人知的罪婦懺悔形象並非源自聖經,而是四世紀的證道文學,且在日後陸續融入路加福音中為耶穌油膏的不知名罪婦、伯大尼的瑪利亞(Mary of Bethany),甚至一度放浪形骸、但在懺悔後過著隱士生活的埃及的瑪利亞(St Mary of Egypt, ca. 344-421)等不同人物的特徵。許多中古晚期的傳說則將她描述為生活富裕、追求享樂虛榮的放蕩女子。 〈懺悔的抹大拉瑪利亞〉是瑞尼爾極喜愛的題材,在一生當中以此繪製了多幅作品。畫中四分之三身長的抹大拉瑪利亞在左上方戲劇性光線的籠罩下,自昏暗的背景中浮現而出。金褐色波浪般的柔順長髮散落在幾乎半裸的身前,烘托出白皙透粉的肌膚與豐滿的胸脯。她枕放在聖經上的左肘緊夾木十字架,手掌放在心口,側頭望向書本,安靜的面容流露出專注沉思的神情。寶藍披巾與橘紅繡花緞裙有著複雜立體的皺褶形式及亮麗的光澤,與女子懷中的枯黃頭骨形成強烈對比。迷人的金髮、肌膚與光澤滿溢的布料象徵著曾經一時的浮華過往,而半褪的華服、昏暗的岩穴、象徵「人生必有一死」(memento mori)的骷髏頭、手邊的書本與十字架,則暗示出主角如今對美貌虛榮的捨棄、遠離塵囂世俗,獻身基督救贖信仰,與省思生命真理的現狀。畫中左後方可見發出微弱反光的鑲金油膏瓶與三兩葡萄葉,一方面標記出抹大拉瑪利亞的身份,一方面提示了一位罪婦油膏耶穌腳背的事蹟,為抹大拉瑪利亞生平傳奇的關鍵事件做了註腳。(于禮本)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尼可拉.瑞尼爾
  • 日期
    年代: 約1655-1665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奇美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