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長宗教題材與肖像的法蘭德斯畫家巴爾塔瑟.貝斯海(Balthasar Beschey, 1708-1776)曾任安特衛普(Antwerp)藝術學院的教授與主任長達數十年(1755-1776),他致力復興法蘭德斯繪畫傳統,因此在創作中常參照布魯赫爾(Jan Brueghel the Elder, 1568-1625)、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與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 1599-1641)等前輩大師之作,以下筆謹慎及風格和諧著稱。 貝斯海的這件作品描繪了門徒將耶穌卸下十字架後,將其抬往新墓準備安葬的情景,整體構思大幅參照了文藝復興大師巴若奇(Federico Barrocci, 1526-1612)在16世紀末(ca. 1579-82)為塞尼加利亞鎮(Senigallia)聖十字暨聖餐修會(Confraternita della Croce e Sagremento)所繪製的聖壇畫。畫中抬移耶穌的三位男子、裹屍布,及右緣山岩形成自左下到右上的對角線,劃分出前、後景在空間與時序上的區隔:背景中敞開的柵門與耶穌母親瑪利亞等三位哭泣婦人說明了一行人已進入墓園,而山岩前下跪迎接的抹大拉的瑪利亞(Mary Magdalene),與彎腰擦拭棺木的男子則暗示了此行的終點。男子們仰身使力拉抬與彎腰撐扶的姿勢與耶穌無力下墜、偏頭垂掛的體態形成生死差異的對比。畫面左、右方鮮亮的紅與黃形成平衡,而混色的綠、褐、藍則營造了溫和的統一感;耶穌在中央位置的白皙身軀與白布不但成為亮點,他安靜閉眼的神情也烘托出溫順與神聖的氣質,手腳上的釘痕、左下方的長釘、荊冠,與清理傷口血漬的海棉銅盆等,則暗示了生前所受種種血腥殘暴。貝斯海的畫面雖然少了一分巴若奇原作中的敘事細節與情緒磅礡,但卻多了一分抒情溫潤;是以即便臨摹前人作品,卻仍流露出下筆者所屬時代的慣有風味氛圍。(于禮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