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耶穌受難

此為三聯聖壇畫的中央畫面,無論在構圖、色調與母題元素上都極為簡約,讓耶穌受難的主題益發醒目。主導性的黃褐與墨綠讓整體氛圍顯得陰沉厚重,烘托出中軸位置的耶穌與身上的白色布巾,成為最亮焦點。十字架上釘有希伯來文、希臘文與拉丁文的罪狀:「拿撒勒人耶穌,猶太人的王」(Iesus Nazarenus Rex Iudaeorum)(約翰福音19, 19)。反諷地對應著流露疲憊之姿的耶穌,在他偏靠一側、半沒於陰影的面容中,發紅的眼眶,眼珠鼻尖上的反光等,都有如瑩瑩淚光般地展現 情感波動。 在古典時期,十字架上的耶穌大多以睜眼、尊貴著衣、波瀾不驚展臂站立之姿出現,影射三日後復活的神性與君王特質。自中古時期起,耶穌的形象轉為垂頭閉目、滄桑面容、與枯槁下掛的身軀,以強調他屈降為人所經歷的脆弱與死亡痛苦。本件作品則結合了巴洛克畫家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與吉多.雷尼(Guido Reni, 1575-1642)所開創的新類型:耶穌受刑的雙手不再平展或微舉,而是幾近垂直向上拉扯,搭配微開雙唇、舉目望天的專注神情,似乎正道出為世人承擔罪孽而暫與神聖慈愛天父隔絕的感嘆「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馬太福音27, 46),又或氣絕前的呼喊:「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路加福音23, 46)。背景的濃雲暗日呼應聖經中「日頭變黑了」的記載(路加福音23, 45-46),以示天地同泣義人受難。十字架下方的骷髏頭一方面暗示了受難地點名稱「骷髏地」(各各他),另一方面呼應了亞當埋葬於此的傳說,象徵受難的耶穌作為「新亞當」,為人類命運開啟了新契機。此外,纏繞的蛇與果實回溯了撒旦在伊甸園誘引亞當夏娃背叛神、吃下分別善惡樹之果的緣由,環扣了人類原罪與基督救贖的前因後果。(于禮本)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法蘭德斯畫派
  • 日期
    年代: 年代不詳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奇美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