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裝扮為牧羊女的田園式肖像畫類型是歐洲十六、十七世紀相當盛行的肖像畫類型之一。當時的田園文學復興上古時期純樸、浪漫且無憂無慮的遊牧情懷,並因而在貴族、新興中產階級和文人雅士圈蔚為一股風潮。此種風氣也使得貴族開始期望肖像畫中的自己能夠裝扮成牧羊人/女的形象,不僅代表出一種流行的時尚,同時也能凸顯個人的學識和文化素養。 〈裝扮為牧羊女的女子肖像〉便是十七世紀荷蘭地區的田園式肖像畫類型。畫中的女子身分不明,但她身上穿戴的項鍊、樸素又不失貴氣的洋裝可知其貴族的身分。她看著觀眾並拿著手杖靠坐在紅布之上,更顯其貴氣和尊貴的氣質。女子雖無穿著牧羊女的樸素服裝,但她手上的牧羊手杖暗示著此刻牧羊女的角色。而纏繞在手杖上的花朵和遠方黃昏時刻的山水美景則是當時田園式肖像常見的特點,旨在暗示著田園、牧羊生活的浪漫情懷。 根據荷蘭藝術史中心(Netherlands Institute for Art History)的紀錄,本畫的作者曾經被推測是十七世紀的台夫特畫家-西里斯・西里茲・德・貝荷 (Gillis Gillisz. de Bergh, 1590/1610-1669)。關於德・貝荷的生平和作品資料並不多,但可以知道他主要以靜物畫得名,而本作則可能是他少數創作的肖像畫。(徐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