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幅作品主要以描繪〈馬太福音〉(2, 1-12)中,記載耶穌誕生時,三賢人看星象得知未來的主即將誕生於伯利恆,而循伯利恆之星找到新生兒,並向未來的主禮拜的故事。 「東方賢士的朝拜」(Adoration of the Magi)此一圖像表現,可回溯至三世紀的地下墓畫及棺墓浮雕,320年後此一元素才逐漸從耶穌誕生故事中獨立出來。畫面中常見聖母瑪利亞坐於一側的主教椅上,懷中抱著新生兒,另一面三位賢者以同一姿態趨前獻上禮物(黄金、乳香及沒藥),伴隨的駱駝出現於背景之中。中世紀期間,三王朝拜圖像逐漸發展成慶典式的奉獻場景,皇冠和帝皇服飾成為三賢者的必備元素,眾多新元素的加入,場景的描繪亦更趨寫實。接近十五世紀晚期,畫面的描繪越來越生動,人數眾多的隨衆場面可能受旅遊場景的影響。文藝復興晚期至浪漫主義時期,三王朝拜的圖像表現多了一份沉著、裝飾性的華麗氛圍,有些也會帶有民間世俗的色彩。 畫家以強烈明暗對比的表現手法,烘托出畫面(故事)的主角人物,並巧妙的運用色彩與光線的變化、人物動作的相互呼應營造出畫面整體的戲劇性與動態感;然而,在強調畫面動態的同時又能以相同色彩元素與聚光效果達到畫面的平衡與規律性;深色的背景加上特殊光源的處理手法明顯受到卡拉瓦喬畫風的影響,多人物的構圖形式和多樣裝飾性元素及色彩的運用,傳達出晚期強調隆重華麗的氛圍。(蔡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