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女郎與吉他

瑪莉‧羅蘭珊(Marie Laurencin, 1883-1956)為法國畫家、舞臺設計家及插畫家,1903/04年在巴黎亨伯特學院(Academie Humbert)習畫,結識了布拉克(George Braque, 1882-1963)和畢卡比亞(Francis Picabia, 1879-1953),進而認識畢卡索(Picasso, 1881-1973)並加入洗濯船(Bateau-Lavoir),也因此結識詩人阿波利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 1880-1918)。 羅蘭珊早期雖有受到立體派的影響,但她很快便樹立起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即後人所熟知的女性人物及看似沒有骨頭的動物主題描繪,特別是大量加白色彩的運用手法使她在當時代獨樹一格。 〈女郎與吉他〉展現羅蘭珊慣有的繪畫風格形式,羅蘭珊用大面積的色塊及部份黑色的輪廓線勾劃出人物及吉他的形體,色塊平面性的結構讓整體畫面不具有真實的空間感,所有形像皆加以簡單化並抽象化,色彩的運用成為羅蘭珊繪畫的特徵,特別是她慣用的粉紅色系、淡藍色及藍綠色調,同時混合大量的白色顏料,這些特徵是她成熟風格形成時期所樹立的個人風格,也是羅蘭珊為人所熟知的創作形式。 年輕女子一直是羅蘭珊所偏愛的主題,整體畫面所呈現的是一個奇特的世界,年輕美麗的女子和看似沒有骨頭的動物,羅蘭珊只畫她感興趣的女子,且以她具裝飾性的簡約風格來描繪這些女子,因此這類作品並不具有肖像畫的特質。 羅蘭珊創作多幅以「女子和樂器」為主題的作品,在其他創作媒材亦可見相同主題的表現,作品中呈現出輕快、具裝飾性風格正好和1920年代的藝術風潮相呼應;她和奇斯林(Moise Kisling, 1891-1953)或范‧唐真(Kees van Dongen, 1877-1968)等人的創作在當時被視為「裝飾性繪畫畫派」(School of decorative painting),獨立於當時代越趨複雜的抽象主義和理智主義的立體派和達達主義。(蔡敏玲)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瑪莉.羅蘭珊
  • 日期
    年代: 年代不詳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奇美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