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畫的創作者身分在學界長久以來有所爭議,部分學者將其歸屬於十七世紀法蘭德斯繪畫代表人物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與其工作坊,部分學者則認為可能出自赫斯帕・德・克萊爾(Gaspar de Crayer, 1584-1669)之手。擅長肖像畫與宗教畫的克萊爾是活躍於布魯塞爾(Brussels)政、商、藝術界的名人,曾先後擔任樞機主教斐迪南(Cardinal-Infante Ferdinand, 1609-1641)與里奧波德・威廉大公(Archduke Leopold William, 1614-1662)的宮廷畫家。他的委託案件來自法蘭德斯與歐陸的法、德、西班牙皇宮貴族,龐大工作室旗下的學生數量驚人。在本畫創作者身分爭議尚未塵埃落定之際,無可否認的是此畫所流露魯本斯風格的深遠影響,與優秀的畫作品質。 在整體偏暗的畫面中,褐灰色背景左緣的翻轉錦緞布幔與右緣的雙層壁柱對稱地形成邊框架構,在強調畫面垂直性與烘托中軸主角修長身形的同時,也暗示了建築空間的宮廷特色,增添整體氛圍的隆重與氣勢。相對於背景的簡約色調與筆觸,前景人物顯得鮮活許多。奧地利亞伯特大公(Archduke of Albert, 1559-1621)當時是西班牙屬尼德蘭(Habsburg Netherlands)的統治者,他以四分之三斜側、右腳打直、左膝斜側微彎的 古典對位站姿(contrapposto)出現,流露一種張弛有度的內斂特質。他身上的慶典用精雕裝飾盔甲、胸甲上扣卡長矛用的金屬托架(lance rest; arrêt)、右手中象徵軍隊最高統領身分的元帥杖(baton)、左手靠撫代表權威的長劍劍柄、以及胸前金鍊紅帶上所掛最具殊榮的天主教金羊毛騎士團徽章(the Order of the Golden Fleece)等,在在凸顯其基督教美德與皇室統治者的君尊身分。而盔甲上的金線複雜刻花、紅底金銀斜紋的叉縫鼓褲(trunk hose)、腳下紅毯、與錦緞簾幕上的瑩瑩反光等,都營造出低調的華麗與精緻。頸項與手腕的白色多層麻質蕾絲襞襟(ruff)除了為冷硬的金屬裝扮增添一絲柔軟,也巧妙地框架出臉龐與手勢。服貼的頭髮、修剪 整齊的鬍鬚、光滑的額頭,與白皙泛紅的臉頰,無不暗示生活的優渥精緻;而細緻筆觸在額頭、眼角、顴骨、鼻樑上點出的反光則讓顏面尤其立體寫實;隱隱泛白的鬢髮、眼窩周遭的細紋與平靜的眼神,則傳達出年齡痕跡,與歷練下的穩重沉靜,進而傳神地呈現人物的獨特個性與氣質。(于禮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