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沙瓦王子騎馬像

〈沙瓦王子騎馬像〉主要以垂直巨大的壁柱和馬匹前肢躍起所呈現的斜角構圖與對比性的色彩架構出皇族權貴統治者的身分,沙瓦王子托馬斯.法蘭西斯(Thomas Francis of Savoy, 1596-1656)為沙瓦公爵及皮埃蒙特王子查爾斯.埃馬紐埃爾一世(Charles Emmanuel I, 1562-1630)的兒子,自幼接受軍事訓練成為西班牙駐義大利及尼德蘭地區的軍事指揮官,1620年受封為卡里尼亞諾王子,成為沙瓦-卡里尼亞諾(Savoy-Carignano)這一支線的祖先。 「騎馬像」自古羅馬以來一直是帝王特有的肖像表現形式,最著名且影響後代不論在雕刻或繪畫等媒材的騎馬像作品為〈馬可.奧里略騎馬像〉,到了十五世紀多那太羅(Donatello, 1386-1466)創作出文藝復興首件騎馬雕像〈佳塔美拉塔騎馬像〉,正式將古典騎馬雕像的高貴底蘊引入文藝復興,並開啟之後義大利等歐洲地區一系列騎馬像的創作。到了十七世紀,描繪帝王或軍事將領的騎馬肖像畫在重要宮廷畫家的創作下,成為展現貴族階層特殊身分地位與尊容的表現形式,重要畫家如維拉斯奎茲(Diego Velázquez, 1599-1660)或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 1599-1641)所繪製諸多權貴的騎馬肖像畫。 范.戴克在1634年間為沙瓦王子繪製了兩幅肖像畫,一幅為四分之三身長的正面肖像畫〈沙瓦王子像〉,一幅即為〈沙瓦王子騎馬像〉,此幅作品現典藏於杜林(Turin)的薩包達美術館(Galleria Sabauda),奇美博物館所典藏的〈沙瓦王子騎馬像〉在整體構圖上和薩包達美術館的作品相似,但尺寸較小,且從筆觸及部份細節上的差異與范.戴克工坊的運作情況可推測,奇美博物館所典藏的作品應為工坊仿效之作。 范.戴克於1630年代及後期的肖像畫在用色及筆觸手法上比1620年代的肖像作品更為大膽、流暢,1620到1630這段期間可說是范.戴克從老師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樹立的風格中逐漸建立自我的藝術語言及表現形式,其快速自發性的筆觸賦予畫中人物生動的生命力。(蔡敏玲)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作者不詳
  • 日期
    年代: 年代不詳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奇美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