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逃往埃及

〈逃往埃及〉主要描繪天使於夢中告訴約瑟要帶着聖母子前往埃及直到敍利王逝世後才可返回的故事。 「逃往埃及」的題材在受到偽經文本的影響下發展出多樣的表現形式如「聖家庭到達埃及的索提內城(Sotine)」,當中描寫了聖家庭到達此城時,城中異教神像紛紛自動崩塌的奇蹟,或「逃亡途中的休憩」強調聖家庭間的親情互動;十六世紀開始,風景元素在此題材中日益重要,成為營造氣氛上的關鍵環節如本幅作品所示。 在本幅作品,畫家主以描繪聖家庭逃亡趕路的景像,將故事設置在牧羊田園般的林間場景之中,兩旁樹木猶如舞臺布幕框架出正在上演的事件,從灌木樹林往遠處看去,可見遠景中綿延的山脈籠罩層層的白雲,山腳下為一城市景象,明顯可見和城牆相連的金字塔及一圓形高樓,為羅馬景像。 相較於位在畫面中間的聖家庭,畫家對前景動物及草木植物的描繪更加的自然與細緻,兩個畫面主要藉由小牧童指向正在過橋的聖家庭及老牧羊人的目光,將兩個全然不相關的事件結合在一起。 此一創作形式反映出十七世紀風景畫成為新興重要的繪畫題材,不論是尼德蘭趨向自然的景觀繪畫形式或是義大利較理想化的風景創作。此時,許多的風景畫仍會扣合宗教或神話等題材,但原本宗教或神話的主題已退居畫面次要位置,且常以較小的形像出現在壯麗、茂盛的風景或景觀之中。(蔡敏玲)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彼得.慕里爾二世,又稱暴風雨的彼得
  • 日期
    年代: 170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奇美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