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渡船

亞德里安‧摩荷(Adrien Moreau, 1843-1906)曾被譽為法國十九世紀最偉大的風俗畫家之一。1876年的比利時和荷蘭之旅,不僅促使摩荷發現十七世紀荷蘭風俗畫之美,同時也激發他創作風俗畫的靈感。摩荷擅長在風俗畫中混合歷史、軼事、文學和古代服飾等各種元素,有時甚至跳脫史實添加自己的想像,而〈渡船〉即為此時的代表作之一。 摩荷曾在寫給科諾德勒畫廊(M. Knoedler & Co., New York)的信件中提到:「我認為這幅畫的主題是為了要表現十七世紀各個階層的片段:貴族、軍人、農夫和乞丐;當時只有少數的橋樑,所以要過河岸必須要搭船。風景是以塞納河河岸為參考,接近楓丹白露森林。」文中點出此作描繪十七世紀的民眾們在渡船口等候搭船的時刻。畫面構圖以站在船板上的船夫和準備登船的女子和兩位男士為中心,不僅連結了左側坐在船上並手持竹籃的婦女、右前方坐在貨物上休息的老者、一旁的雞鴨與竹籠,以及右後方等候登船的人群與驢子,同時亦配合向右上方緩緩上升的地勢,形成左下至右上的動線。 畫中展示十七世紀各個階層的裝束,彷彿是一幅記載古代民俗生活的歷史風俗畫。中央身穿潔白長裙並用手抓持著裙襬準備登船的女子,披著綴有金邊的暗色披風,暗示其富裕的出身背景。其身後有兩位男士正觀望著女子上船的動作:一位出身貴氣,穿戴著飾有白紗的灰帽和帶有環狀領(Ruff)的深藍色華服;一位穿戴著飾有羽毛的小帽和簡樸的衣裝,手持拐杖並揹著厚重的包袱。而一旁觀望渡船的老者則穿著高領襯衫、深藍色外套、披風與長靴等較為紳士的裝扮。畫面右側頭頂稻草包裹的女子和牽著駝重驢子的男子皆打扮樸素,反映其平民的身分,至於一旁戴著黑帽的男子,身穿淺褐色背心與紅衣、胸前配戴勳章,並手持長劍,則是呈現出軍官的裝扮。 背景中略帶灰藍色的天空將遠處的河面和河景映照成灰濛濛的一片,顯得有些憂鬱,但與前景青綠的草地、鮮明的人物倒影所呈現出的晴朗歡快氣息形成強烈的對比。藝評家戴猷(Armand Dayot, 1853-1934)更曾對此讚道:「天空中微妙的漸層交融著精美且朦朧的天藍色和地平線上的早晨薄霧。任何經過此一作品前的人們都感受到『畫中』空氣自由地流動過水面、穿過樹林,圍繞在人物之中,而舒緩情緒,進而感受煥然一新之感。」(徐鈺涵)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亞德里安.摩荷
  • 日期
    年代: 1884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奇美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