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麒麟交趾燒

本件麒麟交趾燒係屬於低溫色透的交趾陶藝術,作品風格沈雄古逸,用色沈著穩健,尤其是人物表情生動、造型豐富、色澤剔透、典雅質樸。在台灣各地的寺廟屋頂、檐頭和牆壁,都可以看見色彩飽滿豔麗的裝飾品,這些裝飾品都是塑造的,依據其製作材料與作法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堆塑、剪粘以及交趾陶等三類,它們都屬於泥塑藝術品,其中,交趾陶製作過程凝聚了塑造、彩繪與燒製於一身,使之成為台灣漢移民傳統雕塑藝術中的代表,同時也是陶瓷工藝的代表。交趾陶又稱為「交趾燒」,台灣民間簡稱其為「交趾」、「交趾尪仔」、「交趾仔」,是以低溫燒製而成的彩塑陶器,在清朝初期開始,出現在台灣廟宇的裝飾上,在牆堵(腰見位置堵、身堵、水車堵、裙堵)、大脊、博脊、規帶、山牆鵝頭、鳥踏、墀頭、照壁等處都能見到交趾陶的身影。早期的交趾陶,很多是採用來自廣東交趾窯燒成的陶製偶像,而到了清朝中葉以後,葉王在台灣設窯場,台灣才算是真正走進交趾陶的領域裡。台灣交趾陶的發展係由葉王而始,葉王原名葉麟趾,祖籍福建漳州,在清朝嘉慶年間,與父親定居在打貓,也就是今天的嘉義民雄一帶,他們以製陶為主。由於從小就受到父親的薰陶,再加上受教於從廣東應聘來台的交趾陶師父,因此使他不論在造型上,或者是用釉上,都有獨到之處。現在我們仍能在南部多處廟宇見到葉王的交趾陶,如嘉義縣城隍廟、嘉義縣水上鄉苦竹寺、台南縣學甲鎮慈濟宮等。(撰稿人:陳瑢真)

基本資訊

  • 全集/系列名
    臺史博臺灣圖像數典計畫
  • 相關地點
    不詳
  • 地點名稱
    城隍廟/城隍廟/麟趾/水上/民雄
  • 緯度
    24.8051/24.6645/22.6509/23.4333/23.5563
  • 經度
    120.966/121.641/120.526/120.397/120.434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