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竹木器傢俱—美國箱仔的興衰史

臺灣木器發展除了原住民自成一格外,多源自中國閩、粵。新竹歷來就有許多傳統藝師從事廟式雕刻、漢式神桌與刻匾及平面花的行業。樟木箱式早期是中國大陸女性陪嫁的物品,樟木防蛀耐潮其香久聞不膩,淪陷後成為許多人帶入臺灣的行李,加上1949年至1979年美軍對臺的援助,許多美國人對此樟木箱特別欣賞,因而成為受喜愛的「美國箱仔」,成為當時興盛的木器行業。 樟木箱是中式傳統家具,長形方子有分大小,除做擺設同時也可當作收納或收藏物品用。外觀有雕刻、彩繪,晚期還有鑲嵌石材於木材上。題材從民間故事到吉祥圖案皆有。由於其精美圖案受美國人喜愛,市場上需求增加,樟木箱的製作便從純手工開始演變成家庭代工,或機械輔助生產。1950至1979年間因應家俱外銷的需求,新竹地區誕生許多藝術雕刻木器廠,最高曾達一百多家,人才不僅多也分工精細。同時還有在木器工業職業教育上,以及產業關注上蓬勃的發展,兼具理論及實業併行,一直到1979年美軍撤臺後買家流失,新竹木器家俱才轉行為銷至日本或對國內,或將雕刻技術成為新一代文藝技術來推廣。因此「美國箱仔」對於新竹木器家俱影響可稱為大,不僅開啟當時產業的興起,還間接傳承了木雕藝術的技藝。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羅世維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7/12/01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文件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