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貫南投的詩人張進修《醉園草詩集》作品中,有不少敘述新竹遊玩美食的足跡。除新竹貢丸、鱸魚等美食,更提及自己對蠔煎的喜愛。蠔煎是他在遊玩中感嘆窮乏時的一盤安慰劑,也是在城隍廟前無從選擇時的首選美食。 雖然台灣現代提及養蚵業均以中南部為主,但本文由詩人腳蹤作引子,作者回溯到日治時期的新竹香山地區,當時養蚵業可是極有盛名的地區。當時一開始養蚵業的量是以鹿港出名,而香山以質優良為特點,但沒多久香山便同時成為全台第一了。明治時期《臺灣日日新報》刊登〈本島唯一の香山牡蠣養殖場〉上下篇,詳記了香山牡蠣田的大而美景色,讓同行官員驚嘆不已。隨著不同當時文獻指出,牡蠣成為香山地區居民的經濟來原,特別是女性為幫忙家計,牡蠣的收益可以是相當不錯的。 再者日治時期香山牡蠣的盛行,也表現在對牡犡的製作和食用上。牡蠣可以做羹、可煎炸、做湯、涼拌、冬季牡蠣還能入鍋成為暖身心的名品,不管是台式、日式料理做法甚至是洋式的油炸,品項都繁多,當時來有針對如何購買牡蠣文字宣傳,如認為11-12月是吃牡蠣的最好季節,而5月則有毒不可吃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