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報告
凡是出生在新竹,或是從外地遷徙來此生活的人,應該都很容易在著名的城隍廟口,或是大街小巷中找到讓人大快朵頤的菜餚、小吃或餐點,「飲食」需求從來不會成為問題,口齒留香、回味再三,更是日常身體感知的一部分,故近日網路所謂的「美食沙漠」之說自是訛傳,君不見本地盛產的米粉、貢丸早已是擁有全國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國民美食,在臺灣各地都高高懸掛著以新竹米粉、貢丸為標記的販賣招牌! 不過,面對流言蜚語,倒也提醒著我們,不妨將在新竹「吃吃喝喝」的這件事予以問題化,甚至尋找更多相關的記載、書寫、報導,而這或許有助於讓今人更加瞭解屬於這座城市的飲食掌故,或是思考「飲食」話題、論述與新竹城市發展的關係性,乃至箇中的文化意義和價值。因此,本期《竹塹文獻》便以「飲食文學在新竹」進行專輯策劃,選從文學角度加以觀察和討論,這是由於從清代、日治到戰後迄今,歷來文人 作家頗不乏相關創作的緣故,其中自有可觀、可思之處。 至於特輯,共收錄三篇文章。首先,第一篇為林承樸〈詩清為茶甘,茶甘味自留:林占梅茶詩的文化意涵〉,其所關注的是清代中後期本地著名詩人林占梅的飲茶品茗行為及其文化意義,在今日臺灣人熱愛喝茶、茶類品項繁多的情形下,追溯清代情形,甚有古趣,且能得知竹塹文人早期品茗風氣和習性。林文指出,在《潛園琴餘草》中有180首左右的飲茶詩,透過這些詩作,可知林占梅主要飲用的茶來源可分為三種,其一、中國進口的武夷茶;其二、來自中國的茶苗,種植臺灣本地的武夷茶;其三、臺灣居民自己種植,不知品種的茶樹。又,林占梅十分重視煮水技巧,在泡茶時並未混用茶葉;此外,他在表達對於「隱逸」的興致時,屢屢將「烹茶」視為隱居生活的重要一環,故可知飲茶一事,非僅止於日常生活型態,實際尚與隱逸情感有所連結。是故,飲茶之詩,也就有了止渴、玩味之外,更為高深的意境。 第二篇,趙偵宇〈日治時期新竹養蚵業及當時臺灣的牡蠣料理〉,文中先由張達修漢詩中所寫來到新竹時,日日品嚐貢丸的飲食經驗談起,進而聚焦於「牡蠣」,這個在新竹地區飲食文學、文化史上鮮少被予以探討的食材,並將時間追溯至日治時期。文中,指出了至今已經沒落的新竹牡蠣養殖業在當時卻是全島第一的盛景,而如此盛行之產業,連帶地引發當時許多臺灣漢詩人將牡蠣入詩的現象。文章最後從食材的養殖回到飲食,並將視野從新竹擴展到全島,同時介紹了《臺灣日日新報》上的牡蠣食譜,完整勾勒出以新竹為主的日治臺灣有關牡蠣的飲食記憶。 第三篇,魏亦均〈秀色如可餐—陳銘磻新竹踏查書寫中的文學歷史與飲食記憶〉一文,主要是透過陳銘磻一系列對新竹文學、飲食與歷史之踏查書寫作品,考察背後形塑出的「文學歷史」與「飲食記憶」交錯的豐富文化視域。藉此,一方面勾勒出共享「新竹」這個空間場域、歷史結構的「文學」與「飲食」兩個系統,二者實際存有彼此互動的軌跡與歷程,其中提及了邵僩、陳鴻與愛亞等人;另一方面則是描繪新竹文人在想像、定位新竹文學與飲食時的文化心理機制。最後,則是在進行統合文學歷史與文化心理的兩條脈絡下,省思並重估新竹何以竟會出現「美食沙漠」的訾議,繼而積極轉化潛藏於批判背後的種種因素,並試圖重新賦予深刻的文化思辨意義。簡言之,此篇文章有意透過陳銘磻多種編撰作品,以與「美食沙漠」之指稱進行對詰,同時在處理新竹飲食書寫問題時,也一併將本地文學表現納入關照,故所論更顯繁複多姿。 而在以上專輯論文之外,另尚有多篇來稿,旨趣多元,別具觀點。例如王品涵〈綠玉失竊,復得還珠──魏清德〈還珠記〉初探〉,她發現出生新竹的文人魏清德於日治時代《臺灣日日新報》刊上連載的小說,含有偵探敘事的小說共有六篇,而在這六篇中,〈還珠記〉一文已經擁有相當完整的架構,兼顧了人物、環境與情節的刻劃,儼然一完整現代偵探作品,遂加專論。她好奇這篇作品,無論在小說類型上,或是內容背景均為舶來品,那麼長居臺灣的魏清德,對於書寫這類作品的必備知識由何而來?是源自個人的創造與想像,又或是得益於知名的類同敘事作品?於是比對了當時最受歡迎之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系列作品與莫里斯.盧布朗「亞森.羅蘋」系列小說,最後指出福爾摩斯〈綠玉冠探案〉,應該就是〈還珠記〉的參考對象,並進一步歸納異同書寫的文學意義。此文所述,有助理解日治時代臺灣偵探小說巨擘魏氏之創作技藝與表現特色。 再如鄭華生〈重談《浯江鄭氏家乘》—對鄭鵬雲修譜說法之商榷〉,乃以新竹鄭氏家族後人身份,重新參考數種與鄭氏家族有關的地方文獻史料,以及族內所傳鄭鵬雲為鄭家編纂家乘以抵欠債的說法,兩相配合,指出《家乘》內存有多處誇張、不實、錯誤、荒謬,或是對鄭氏家族不敬、捏造的記載,對於鄭鵬雲之修譜提出強烈批評。過去以來,由於新竹鄭家在臺灣史上亦屬著名家族,故學界參考《浯江鄭氏家乘》者不少,本文作為翻案文章,自然得加留心。 而在以上數篇文史研究之外,尚有羅世維〈新竹木器傢具—美國箱仔的興衰史〉,考察美援期間由新竹生產,甚受駐臺美軍和美國觀光客喜愛的「美國箱仔」製作情形,及其為新竹傳統雕刻傢俱產業帶來興衰情景的影響,做了許多闡發,值得一讀。又,陳淑惠〈從經營管理策略的資源觀點評估新竹市地方博物館之核心資源〉與吳季鴻〈新竹市博物館與在地知識建構淺談〉,二文都著眼於新竹博物館,前者認為在全臺各地廣設博物館的情形下,面對競爭的發展環境,新竹博物館應該強化地方文化獨特性的產製,引入經營管理策略;後者所慮問題近似,所建議的是,針對地方知識概念的導入,宜有清晰的發展導向、特色塑造,如此才能建構出屬於新竹市應有的文化效益。綜讀二文,對於新竹博物館的籌設、運作、經營問題與背景,將能得到許多認知。而最末一篇計安邦〈臺灣第一位留德女數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數學系創系元老徐道寧教授〉,簡要介紹了徐道寧教授對於清華大學數學系的創系貢獻,以及身為臺灣第一位留德女數學博士的特殊身份,可為竹塹教育人物文獻再添一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