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序
舌尖與筆尖的對話-飲食文學
談到飲食文學,早於先秦時期,當時雖然還沒有飲食專著,《詩經》、《禮記》、《周禮》、《儀禮》等儒家經典即有大量關於飲食的記載。在中國,吃飯還被賦予許多填飽腸胃以外的意義。不僅是活著的人,就連上帝鬼神也都有待於人間的祭祀。故《禮記・禮運 》中記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 演變至今,近年隨著美食部落格及通訊設備的興起。幾乎人人都能隨手寫下飲食心情與回憶,同時對食物與餐廳進行公開評鑑。飲食文學的書寫題材逐漸豐富多元,以食物比喻政治、性別等權力關係,或是以食物爬梳歷史與經濟的脈絡,結合音樂、藝術等領域,越來越多作品呈現描述飲食之外的企圖。飲食文學展現了個人的生命形態,同時也記錄著社會集體生活的轉變。 論及人們對新竹的印象,一般人只聽過這裡的名產有貢丸、米粉,但許多「巷仔內」的美食卻鮮有人知!為洗刷外界對新竹是「美食沙漠」的印象,憑著自身土生土長新竹道地四十年的經驗,花費了半年時間,蒐羅了市區51家特色小店,於今年度出版《市長帶你吃美食》專書,希望各地旅人以後也能按圖索驥,利用微笑單車的站點,以微旅行的悠閒步調將新竹隱藏巷弄間的美食吃透透。 飲食是日常中最重要的事,飲食文學是以食物書寫記憶裡的味道、情感的交流、個人飲食經驗與審美感受、以及各種食物的源起與文化的敘述,也是著重於訴說情感、時間與食物之間的故事。焦桐說:「飲食是五感同時進行的審美活動,若想透過文字盡抒胸臆,必然要具備足夠的藝術文化與文學素養。」故飲食文學可謂為是文學精品。 本期文獻以「飲食文學在新竹」為主題,邀請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黃美娥教授擔任主編,並悉心收錄了3篇相關專輯論文介紹及6篇文稿,旨趣多元,除了主稿以文學角度來解說,還有歸納異同書寫的文學對照、重新探討史料文獻、在地傳統產業發展變遷、博物館群的文化策略及教育人物風華等文章。盼讀者更能深入了解竹塹。
在此謹向主編及諸位作者致意。
新竹市市長林智堅謹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