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眷村特色:以飛機副油箱所打造出生活用品

民國95年(2006),桃園眷村在眷村改建的政策下幾乎悉遭拆除,有鑑於此,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即依「傳統聚落調查建檔計畫」進行中壢龍岡地區眷村調查,搶救文化記憶,並以之於民國98年(2009)編輯、出版了《一探桃園縣眷村文化與空間肌理》一書,此文即為當時的記錄...... 副油箱是指在飛機機身以外攜帶燃料的空間,常見的稱呼還有「輔助燃料箱」,其作用為延伸飛機的航程或滯空時間,在空中加油技術普遍以前,這是唯一的途徑,目前也僅有軍用飛機在使用。副油箱的安裝型態分為不可拋棄及可拋棄兩種,使用的材料從一開始的木材、竹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紙張纖維及鋁合金為主。在空軍眷村內,若父親在機場修護單位從事保養工作,家裡就會有利用淘汰掉的飛機副油箱所再利用製成的鍋子、水壺、水桶、洗澡盆......等,底部還會有接縫的痕跡,也見證了當時物資運用得淋漓盡致。由於建國八村屬於空軍基勤大隊,家家戶戶幾乎都有像這樣利用回收物資手工打造的器具,也成為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充滿情感的物件。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ISBN 978-986-01-9935-2:一探桃園縣眷村文化與空間肌理(2009,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 撰寫者
    黃品儒-陳錦昌
  • 創作者
    文字編輯:趙如璽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09/09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