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社區福利社

民國95年(2006),桃園眷村在眷村改建的政策下幾乎悉遭拆除,有鑑於此,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即依「傳統聚落調查建檔計畫」進行中壢龍岡地區眷村調查,搶救文化記憶,並以之於民國98年(2009)編輯、出版了《一探桃園縣眷村文化與空間肌理》一書,此文即為當時的記錄...... 為改善軍眷的經濟狀況,在民國40至45年(1951-1956)間,聯合勤務總司令部就協調臺灣省物資調節委員會配售軍眷日常用品,民國46年(1957)後,依據法令在各眷村開設福利社。眷村福利社所販售的大多為生活日用品和食物,與雜貨店(簳仔店)相差無幾,這些物資主要來自民間企業,政府給予免税優惠,因此在福利社的售價遠比一般商店便宜許多,節省了眷戶許多的生活開銷。福利社一方面方便眷村居民的生活,一方面提供工作機會,收入盈餘則移做自治會的經費,福利社一般配置於主要的街道旁,村民購物時須出示證件,非軍眷不得購買。近年來,便利商店和大賣場大量出現,福利社無法與之匹敵,價格優勢也不復見,故現已逐漸消失在大眾的視野之中。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ISBN 978-986-01-9935-2:一探桃園縣眷村文化與空間肌理(2009,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 撰寫者
    黃品儒-陳錦昌
  • 創作者
    文字編輯:趙如璽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09/09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