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祭祀用具-石造土地公廟(七件一組)

祭祀用具-石造土地公廟(七件一組)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祭祀用具-石造土地公廟(七件一組)

因修建年代與規模的不同,土地公廟的建築外形從簡陋到繁複,各有特色,大致上有愈老愈小且愈簡陋、愈新愈大且與繁複的特徵。可概分為:一、三粒石:這是最簡單的、最原始的土地廟,其實不只3粒石頭,應該至少有頂、左、右、後、底等5粒石頭。二、硬山石造小祠:這類土地公廟大多年代久遠,大約落成於1880至1890年代,正當「西仔反」的清法戰爭前後幾年內落成。其廟體全由石塊組合而成,造形古拙。三、硬山:即雙倒水(兩坡落水)屋頂架在兩側承重牆上的屋頂形式,這不但是土地廟最常見的造形,也是各廟宇的原型。其尺度較小,小到不彎腰無法插香,田間土地公多半屬於硬山造形。四、硬山加平頂拜亭:可視為硬山的改良型,在硬山的廟宇主體前面增設平頂的拜亭,拜亭部分也有用鋼架做成拖棚或拱型鐵棚頂的。硬山加拜亭型與硬山型同為土地廟最常見的造形,由於土地公屬於正神,其正脊也會做成翹脊(燕尾)。在建材上,1980年代以後增改建的土地廟,大多使用黃色琉璃瓦,外牆則貼二丁掛磁磚。五、超級華麗的長坑福德宮:這是土地公廟建築造型發展到極致的狀況,出現時間在1980年代以後,重修時適逢大家樂時代,台灣經濟過熱之時。其建築物包括硬山廟體、四垂拜亭、金亭等,剪黏、交趾、堆花、琉璃瓦、龍柱、彩繪兼備,其派頭不輸大廟。但因廟體小、裝飾太多,難免有「蒼蠅戴龍眼殼:蓋頭蓋臉」(台語)的感覺。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文化部典藏網
建檔單位文化部典藏網
作者
作者:
日期
年代: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