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紙糊神像—玄天上帝

在台灣民間傳授的技藝中,紙糊一類,由於其存在時間短,也少有展示之機會,未能受到重視。而在民間則醮典或超拔等紅白大事,均需有之。對於神像的材質,行內人常說:「一紙、二土、三木、四石、五鋼」,即表明紙藝保存不易;另一理由則是所糊紙像多為上聖高真,典禮一畢即需送聖,民間少有蒐藏紙糊神像者。由於紙藝的使用時間不長,祭畢即需火化,故多以竹木為架,糊以紙或布,再施色其上。所持法器大體固定,而神像之臉色、造型配合所著服飾、所騎坐騎之顏色,色彩對比強烈,寓於宗教造形藝術之美。由於四騎或十二騎造型奇偉而形軀高大,在醮壇前倍受民眾喜愛。早期糊紙上色,較為樸素,近年則較多使用色布,以求炫目美觀。道教與聚落內民眾信仰習俗關係密切,較受矚目者即是建醮。台灣承閩粵之風,逢村廟慶成必舉醮,醮壇凡分內外,內壇有三清壇,左為玉皇壇,右為紫微壇。三清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一化三清」即宇宙創化之象徵。玉皇上帝為萬神之主,紫微大帝為萬星之主。凡此均為家國大事,祈求時所需啟請的上聖高真,道士多以掛軸紙像為主。在三清壇相對的為三界壇;即上元賜福天尊天官大帝、中元赦罪天尊地官大帝、下元解厄天尊水官大帝,為天、地、水三地之象,多以「三界亭(壇)」紙糊神座為主,其左右即為師壇(張道陵天祖師)、聖壇(玄天上帝),亦為掛軸畫像。在壇外,一般即在封閉廟門的正中,立有「大士爺」像,民間深信為觀音大士所變現,用以震懾兇鬼,使眾孤幽咸蒙法食,故其旁多有寒(翰)林所、同歸所之設,並配有男堂、女堂等。 玄天上帝的奉祀可能緣於古人對北極星的崇拜。玄天上帝因執掌北天,而北方七宿總稱玄武,又名玄武;宋時避諱改玄為真,稱真武帝。在台灣,則俗稱上帝公、上帝爺、帝爺公;又因真武帝因能趨妖治病,玄武廟多設有法壇,由乩童為信徒消災解厄,是帝爺廟特色。玄武生平眾說紛紜,有說是太陰天一的化身、有說是無欲天宮淨樂國嫡傳太子。太子圓道後,玉帝令其鎮守北方,統攝七星。商紂王時,三清特賜其披髮跣足、金甲玄袍、皁纛玄旗,腳踏螣蛇、八卦神龜以下凡收妖。玄帝本為方位神,宋朝後民間普遍崇祀,明時香火更盛。清朝為收服民心雖遣官致祭,卻暗中貶抑。傳言玄武前世業屠,晚年為求證聖道,掏空腸肚而圓道昇天;所棄腑臟化為龜蛇,後為其收伏。此為屠宰業以其為保護神之因。玄帝神像造型:右手持七星劍,表示掌管北方七宿及收奸斬魔;左手印訣,一指向天,採其圓道之姿;腳踩龜蛇以示收伏二將。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李清榮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